伊莉討論區

標題: [精神醫學][我的悲傷不是病][A. G. Horwitz & J. C. Wakefield] [打印本頁]

作者: ohno777777    時間: 2018-2-19 01:32 PM     標題: [精神醫學][我的悲傷不是病][A. G. Horwitz & J. C. Wakefield]

本帖最後由 ohno777777 於 2018-2-19 01:33 PM 編輯

[attach]122299499[/attach]






【書本類型】:精神醫學

【書名】:
我的悲傷不是病:憂鬱症的起源、確立與誤解一元開端論的解構
【作者】:A. G. Horwitz & J. C. Wakefield(譯者:黃思瑜、劉宗為)【出版社】:臺北市:左岸文化
【出版年】:2017
【ISBN】:9789865727505
【內容】:

憂鬱症是當代最多人接受治療的精神疾病,每年有十分之一的美國人受到此疾病的困擾,四分之一的人都曾在某個人生階段受它折磨。各界人士大聲疾呼,憂鬱症已經是導致世人失能的主要原因,各地的學校與診所都在設法找出患者,急著從少數幾樣症狀進行診斷,希望及早發現憂鬱症,避免發展成更嚴重的狀況。

本書兩位作者認為,憂鬱症確實存在,也會嚴重到需要醫療介入,但從盛行的精神醫學觀念來看,許多正常的悲傷感受都被歸類為異常的經驗。

1980年代第三版DSM的出版是一個里程碑,在心理衛生實務上,醫生開始從各種症狀診斷憂鬱症,比如長達兩週的心情沮喪、食欲不佳、疲倦等等。作者認為,這個診斷系統根本上就有問題,因為它沒有考量到症狀出現的脈絡。作者強調,內在失能導致的異常反應,以及外在環境造成的正常悲傷,兩者完全不同。然而,在目前DSM的分類系統下,我們根本無法區分兩者,所以一些令人失望的事件所造成的常見情緒低落,比如失業或失戀,都會被誤診為憂鬱症。

為了完整述說這個現象背後的歷史,作者引用了兩千五百年來與憂鬱心情相關的文學、醫學與社會科學著作,明白指出DSM診斷系統的核心問題,同時解釋,即使它有諸多限制,為何能達到目前無可動搖的地位。作者也從人類健康與疾病的演化談起,生動地帶讀者從正常與失序的情緒來認識憂鬱症。最後,針對近三十年來精神醫學診斷變革與實務問題,作者想要提醒社會大眾,憂鬱症固然困擾我們的身心,但觸發症狀的社會、人際、環境因素,也是需要重視的問題。



【讀後感想】:

左岸最近出了不少有關反思精神醫學、瘋狂與診斷方面的書。包括最近剛出的《瘋狂簡史》我也非常有興趣。

這本書的主述,乃在於關於憂鬱的診斷,應該回到當事人的生活脈絡,檢視對當事人來說:到底什麼樣的情緒強度才可視為是病理現象。也就是說,如果當事人遭遇中大的壓力事件,那隨著壓力事件而來的劇烈反應,縱然符合精精神疾病(在這裡討論的主要則是憂鬱症)的診斷標準,也仍該認定為機神疾病嗎?

從這個觀點切入,在下診斷的時候,仔細爬梳、整理當事人目前的生活情境與重大事件,及其對這些事件的反應,就會是必要的。

不過,兩位作者同時也認為:全世界的人—不管什麼種族或族群—有一個共同的基因功能上的基礎。換言之,每個人的適應功能都共享同一把尺。在這樣的前提之下,可能忽略的不同族群與文化的適應「能力」或適應方式。更重要的是:目前基因相關的研究,也很少能提出百分之百的因果論據,大多是比較複雜的相關研究。因此,要下這類的論據,確實需要小心。



作者: 冷焰之星    時間: 2018-2-22 09:50 PM

憂鬱症容易大起大落,有時也會變躁鬱症,就看自己如何去防範了,吃藥不見得也會好,適當的抒發情緒或許會好一點




歡迎光臨 伊莉討論區 (http://www5.eyny.com/) Powered by Discuz!